谢氏宗族渊源
谢姓主要有两个来源:任姓和姜姓。传说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,在“夏商周”三代之际几乎湮灭。姜姓谢氏已有2800年的历史了,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东西谢营村,尊奉炎帝(姜姓)第六十三世申伯(西周末年)为得姓始祖。
一 、鼻祖炎帝的史绩
我谢氏之先,渊源于炎帝,系出姜姓,当时人民生活还停滞在畜牧时代,炎帝为了要改善人民的生活,乃发明耒耜,教民耕种,从而进入到农业社会,世人歌功颂德,便称他为神农氏。他并且定日中为市,以通货财,另一方面尝百草,作方书,来为民除病,因此炎帝神农氏不但是以农立国的开创者,而也是商业和医药学的鼻祖。他建都于陈,後来迁到曲阜,在位一百四十年而崩,传了八世,共享五百二十年国祚,这是远古史上对我鼻祖的一段记载。
二 、唐虞四嶽的伟大
在唐尧虞舜两代,先人是掌管四嶽,所谓四嶽,就是东嶽泰山,西嶽华山。南嶽衡山(亦称霍山),和北嶽恆山。当古代天子巡狩四方的时候,就在四嶽来接见诸侯。至于四嶽的职掌,就是总领方嶽诸侯,以祀奉嶽神。在神权时代的上古,这一个任务要算最伟大的,後来尹吉甫赠送申伯公的诗篇(大雅崧高),开宗明义的就说:“崧高维岳,骏极于天,维嶽降神,生甫及申”。把这几句诗篇简单的解释一下,就是说:最崇高的是唐虞四嶽,他能够克盡职责,真是伟大极了,可以说是德配天地啊!因此能获得四嶽神明的庇佑,所以在穆王时代降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,叫做甫侯,到了周宣王时又出一位国家民族屏藩桢于的申伯。
三 、光荣的受姓史实
周武王伐纣以後,建立了一个在中国史上享国最久的王朝,周初封建诸侯,除了封同姓亲族的以外,还封异姓功臣和先代之後,姜姓受封的国家便有焦、齐、申等。姜氏和姬周世代为婚,结两姓之好,到了西周末叶,不幸出了一个厉王胡,贪利歛财,实行暴政,百姓自不免有批评朝政而毁谤天子的,厉王不知自省,反而巫人来监谤,拿屠杀的手段来防止人民对他的不满,于是形成了道路以目,人民敢怒而不敢言。厉王穷奢极欲,毫无顾忌,终于酿成了人民的暴动,把厉王放逐到彘(今山西霍县),这时朝廷无主,暂由卿相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政,维持十四年的局面(西元前八四 – 一八二八年)。等到厉王死了,其子宣王靖继位,这时国内人心末附,四夷便乘机叛乱,其中为患最大的要算北狄猃狁,这个狄人就是夏朝的獯鬻,商朝的荤粥,在周朝叫做猃狁(或称猃狁),也就是後来秦汉时代的匈奴。当宣王五年(西元前八二三年)猃狁猖獗,占领了焦、获、侵略到鎬(千里之鎬)、方,继续入寇到涇水之北,因而京师震撼,局势非常紧急,宣王不能考虑冬夏不兴师的古制,在这年六月间任命元舅申伯和尹吉甫去讨伐猃狁,卒能挽狂澜于既倒,救民族於危亡,因此诗经小雅中有六月一篇便是诗人歌颂太帅尹吉甫(宣王时为卿士幽王锡命为太师)讨伐猃狁的功绩。至于申伯公因战功封于谢邑,在就国之际,太师尹吉甫作诗以送别,这就是上述的太雅崧高之诗。凡八章,每章八句,把受姓就国的经过绘声绘影的叙述得相当详尽。章实斋说过:“六经皆史也”。那末,在二千七百七十八年前我谢氏因功受姓光荣灿烂的一页,真是照耀史册,永垂不巧啊!
四、两汉三国的家声
谢邑亦称谢国,故地在登州的南阳,据说河南唐可县谢姓户口要占全县人口的十之七八,事实告诉我们,现在河南省唐河南阳一带,就是姬周时代谢邑的所在。
经过几百年的发展,谢氏基础虽然仍在河南,而宗支绵延,卻也源远而流长了。汉昭帝时代有谢殷者为中郎将,後封章乡侯。
王莽篡汉时,南阳人谢躬,辅佐更始帝刘玄起事,官居尚书令,当时光武帝刘秀还是巨属更始,任大司马之职,躬公与光武共同平定了邯郸。这是群雄并起,公孙述占据西蜀,僭称帝号,牂牁人谢暹忠贞不二,保境为汉,听说光武帝在河北,乃遣使绕道从番禺北上朝贡,光武帝嘉奖他的忠义,号为义郎。
在东汉明帝时,申伯公十六世孙夷吾公字尧卿,畜道德,能文章,他在寿张县令的任内治绩裴然,据说在永平年间,有蝗虫起自秦,飞经寿张县境的高空,而未停集虐民,尧卿公至诚感天,卒能为苍生免祸。後来大史学家班固非常仰佩,由他的推荐而出仕巨鹿太守,最後又转为下邳令。
东汉顺帝时代,杨徐两州盗贼蠭起,焚惊害民,有下邳人谢安者(与晋太传安石公系两个人),率领宗亲擒斩贼首徐凰,因平乱之而为平乡侯。
灵帝时,有东武阳人谢弼公字铺宜,中直方正,因对策而徐官郎中,後以直谏遭忌,出为广陵府丞。
在猷帝建安年间,经大文学家孔融推荐的有章陵人谢刻公字文仪,仕为公车司马,征拜议郎,他是当时的名儒,门徒数千人,其学术精於左氏春秋。有河东人乐详,条列左氏凝滞数十事,从南阳步行去请教他,该公都为他解释,此书名为谢氏释。此外还有九江人谢曼卿,对毛诗特有造诣,著有诗训。
到了三国时代,仕于东吴的有宛人谢景公,会稽人谢渊公字休德,举孝廉,仕建将军。山阴人谢承公,为武陵太守,著有汉书百余卷。
上述两汉三国时代,我谢氏先人无论在政治上学术上或气节上都有煊赫的成就,这也都是信而有征的史实。
五、谢氏的黄金时代
刘禹锡诗云:“旧时王谢堂前燕”,真是家喩户晓,人所共闻的。谢氏的黄金时代,始于两晋,而特盛于南朝。据金公支乘的记载,受姓始祖申伯公之十九世孙谢震公遷寓阳夏(今河南太康县),传八世而有谢缵公,在西晋初年仕典农中郎将。缵子衡公,于晋武帝太康七年(西元二八六年)仕国子祭酒,不久之後,晋朝发生了八王之乱,继而五胡乱华,衡公便遷寓于浙江的始宁东山,这便是我会稽派的始祖。
衡公有二子,长曰鲲,字幼輿,仕豫章太守。次曰裒,字幼裒,任太常卿封福禄伯。鲲一名尚,拜尚书仆射,镇西将军,人称“谢尚似颜回”,可见他聪明过人之处。裒公生六子,曰奕、曰据、曰安、曰万、曰铁、曰右,不但在稽始祖派世系图传(附後)及谢氏人物考中都记有详细的事功,就是正史列传或年表上也是斑斑可考的。
西晋怀帝永嘉五年(西元三一一年),匈奴族汉刘曜攻陷洛阳,怀帝被俘遇害,後五年就是愍帝建兴五年(西元三一六年),刘曜再攻陷长安,俘虏愍帝,西晋亡国。西元三一八年晋元帝在健康(今南京)即位,这便是史家所称的东晋了。北方胡族纷争,所谓五胡十六国,在中国历史上真是一个空前混乱的时代,前秦苻坚统一了北方,决心南下伐晋,企图做统一天下皇帝的美梦,他不听王猛的忠告之言,于晋孝武帝太元八年(西元三八二年),率领八十七万人马到淝水,这时候东晋的都城万分的震恐,朝廷上下谁不是胆颤心寒,只有我六十世先祖晋太传傅安石公镇定沉着,命令六弟石公,长兄奕公的三子谢玄公和他的次子谢琰公,几乎是全家动员了,他们只带所训练的北府兵八万劲旅,真所谓一以当十,百以当千,结果击毁了秦军,苻坚败回被部将姚苌所杀,前秦灭亡,北方再陷于分裂,东晋在江南的政权便因此巩固,後世史家多盛赞淝水之战为南北对峙的关键。
“丹桂有限,偏长诗书门弟”。这话诚然不错。自东晋以後,历宋、齐、梁、陈一百七十年的南朝,中央政权以及地方政权多握在谢、王两家,後世有些史学家对这种贵族政治不免有所批评,当然,没有参与政治的在野人士固有遗才的,但当时执政的先人卻没有一个不称职的。例如前述仁祖谢尚公,八龄送客,应对惊人,惠连公十岁能文,希逸谢莊公七岁能文,父子都有神童之誉,几卿公也被称为神童,年十二補国子生,如果今天有十二岁的少年能进了大学,或者七岁十岁就能做一篇文不加点的好文章的话,不都是被赞为天才吗?
谢家在政治上的光荣璀燦,固有盛矣,至于在文方面,康乐公“池塘生春草”,玄晖公(谢脁)“澄江静如练”,以及道韞“末若柳絮因风起”的诗句,千秋膾炙人口,以诗仙李白的高才,还有“一生低首拜宣城”之感。“芝蘭玉树,挺秀庭階”这难道是偶然的吗?
六、谢氏宗族的发展
谢姓民族气节,为一般所罕见的,因为北朝为胡族所建,在北史列传中,便找不出一个姓谢的。因此我们可以说谢氏在两晋朝对政治上贡献,是责任感而非是争权利了。随文帝本为北周之臣,篡北周进而统一南北,所以在随代的中央政府,与谢姓是无渊源的。会稽派十五世祖有林公者,生三子,长曰伟公,居会稽,子孙化于浙江,明相国谢遷公便是浙江余姚的人氏。次曰杰公,为歙的始祖,今日皖南和江苏武进一带,都是他的後裔,传至我已是四十八世了。三曰倪公,任臨安太守,遷居濳阳,他的子孙由江西发展到閩粤等地,北宋真宗时代吾歙派十五世直系先祖右谏谏大夫宗源谢泌公,以直节而显明。宋末忠贞殉节的枋的叠山公便是倪公的裔系,闽、粤和遷族岛屿(台湾)的宗亲,多奉祀叠山公的。会稽始祖派十三世寄吾公为上蔡令(今河南上蔡),遂居该邑,宋代理学大家上蔡先生良佐公,当属寄吾公之後。